“我的计划可不止能够提升光能者数量这么简单,这是一个包含交通、民生、科研和军事各大领域在内的国家级计划。
如果能够顺利完成,莱茵帝国也就有了不亚于自由联邦AI技术的立国之本。”
闻言,斯坦利反而冷静了下来,因为他意识到,林奇叫他来不是为了将技术交给他让他去发扬光大,而是要让弧光教派这个帝国的庞然大物成为计划的助力。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计划的体量之大,当初的烈日要塞工程只怕都只能算个零头。
至于林奇口中自由联邦的AI技术,斯坦利倒是没有感到惊讶。
自由联邦在开展对AI的研究已经是宇宙中公开的秘密,虽说星际AI管制协会总是在各个国家重拳出击。
可在自由联邦这个管制协会的大金主境内,管制协会反倒是有些雷声大雨点小。
诸如无人作战舰队这种东西,要说其没有AI参与研发和辅助,他们搞得出来?
这才是林奇为何在遗迹里觉得杜寇伯爵留下的计划,价值其实要大于诺亚这个AI本身的缘故。
自由联邦必然拥有人工智能,至于有多少,那不知道,反正是有。
得到了诺亚,那也不过是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想要追平甚至是反超,不现实。
因此只有用更大胆的方式,去追寻更为超乎想象的技术,才有机会越过宇宙人类文明的两座关山。
在林奇的深思熟虑之下,他觉得杜寇伯爵的激进计划还是保守了一些。
如果只考虑利用这样的星际高速公路来提升帝国的运力和交通水平,的确可以节约能源,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动员能力等。
可林奇想要更进一步,扩大弧光空间对莱茵帝国的影响范围。
如果将浅层弧光空间的覆盖范围扩大一些,那么帝国是否能获得更多的光能者产出?得到额外的弧光粒子产地?
亦或是,提升对于弧光能和弧光空间的研究水平?
答案是不确定,但林奇愿意为了这样一个未知可能性的未来去赌一把。
他和斯坦利主教来到星港的会议室,在这里诺亚已经贴心的为他准备好了用来拉斯坦利入伙的演示资料,由林奇来亲自讲解。
想要将浅层弧光空间固化在主空间宇宙之中,其技术并不复杂,但是要求不低。
其原理很简单,首先需要有一个足够强的作用点发力,破开主空间和弧光空间的“隔离墙”,随后再用技术手段去阻止主空间对空间裂隙的自然愈合,直到搭建出二者之间的桥梁隧道。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破壁这样的工作,每一艘星际飞船的跃迁引擎都能做。他们每次跃迁都会沉入浅层弧光空间。
但很明显,以飞船级别的引擎,破开的口子太小,很快就会被抚平愈合。
因此杜寇伯爵转换了思路,他认为不应该从主空间向弧光空间破壁,相反,如果从弧光空间内部动手,破开前往主空间的空间壁,那么所需的能量,以及维持通道的耗费,会低上许多。
为此杜寇伯爵还在一处偏远星域做了实验,实验的结果最终以失败告终,但相关的数据表明计划存在成功的可能性。
至于实验失败的原因,那是因为杜寇伯爵在实验用的无人星舰,沉入深层弧光空间后便失去了和他的联系。
而想要从弧光空间破一道足够大的口子出来,在浅层弧光空间是做不到的。
人类对于深层弧光空间的研究一直以来的进展都十分缓慢。
因为弧光空间的未知性太大,那些深入深层弧光空间的勇敢者,能够活着回来的人寥寥无几。
那些人证实了现实空间的物理准则在弧光空间内部难以维持,这也就意味着探索飞船的导航系统会迅速成为无头苍蝇。
就像是深海迷航的时候丢了定位系统不说,显示深度的表盘又坏了一样。
不知道自己在哪的人又怎么能找到返程的路。
那些少数的幸存者有着一个鲜明的共同点,他们都是光能者。
身为光能者的他们,能够勉强感应到实验过程中作为导航信标,作为锚的高强度弧光能激发装置。
因此才有了那么一丝将飞船带回来的机会。
至于为什么不大肆利用光能者来研究弧光空间,一方面是因为光能者本就稀少,光能者研究员就更少了。
本来深入空间的那些光能者也就是十不存一,如此高的损耗率任哪个国家都会感到心疼。
另一方面来说,每次进行深层次的弧光空间研究,所消耗的弧光粒子都是个天文数字。
如此高的开销,可最终能够得到的也不过是一些弧光空间的内部特性,很难得到实际上的应用技术提升,也就是说不出成果。
研究经费被砍,研究热情也就逐渐低落,事到如今也就只有少数几个大国还有深层弧光空间研究所了。
林奇现在敢在杜寇伯爵的计划上进行改进并实际上开始推进计划流程,自然是具备着杜寇伯爵那时所没有的资源和底气。
例如沉入深层弧光空间进行破壁工作这活,他打算自己先试试看,当然,他打算开着弧光机去。
如果可行,那么接下来帝国的这些弧光机驾驶员,可就有的忙了。
此外,还有大量需要在通道形成后进行固化,或是其他需要光能者来完成的工作,这就需要斯坦利主教来从弧光教派中动员了。
另外,诺亚这些年来对破壁点坐标的计算,帝国弧光引擎技术的进步,还有其他方方面面技术的提升,也都是让计划更加可行的影响因素。
林奇称这个计划为破壁计划。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