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兴三年, 九月初。
昌河州一城十二县,但凡种庄稼的人户,都在田间忙碌。
今年跟往年一样, 收完粮食,就能准备过冬了。
不过大家收粮之余, 还会看看州城官田的情况。
州城如今三千亩开过荒的官田, 都是由流放犯人开耕。
最先开耕的一千二百亩最为关键。
首先是大家最熟悉的麦子。
这上面种的,可是曲夏州的良种。
由京城朱家的朱吉胜朱大人培育, 他历尽艰辛,用了近五年的时间, 才把良种培育起来。
良种的好处,世人皆知。
曲夏州的麦子均产,基本在二百六左右。
可朱大人培育出来的良种,产量却在四百二!
四百二是什么概念?
人家种一亩地,你种两亩地,工作量是人家的两倍,
但人家一亩地四百二十斤。
你两亩地, 五百二十斤。
辛辛苦苦, 就多了那么一点。
这种差距下,谁不想要良种?
所以即使良种出来一两年了, 但还是供不应求。
听说曲夏州一些农户, 单卖良种, 都能多赚不少银钱。
这般紧俏的麦子良种。
要不是纪大人跟朱大人交情好, 肯定弄不来。
盛名之下, 昌河州的农户,难免会对官田上的麦子多看几眼。
要说他们本地的麦子,其实产量还不错。
毕竟这里土地肥沃, 而且轮耕做得好。
一亩地麦子的产量,基本在三百四左右。
也就是说,他们本地不用良种,量产已经不错了。
所以不少人都在期待,朱大人培育的良种,在肥沃的昌河州,又是个什么情况。
“希望可以多产一些粮食,这样大家日子都好过。”
“是啊,卖点粮食可以做火炕啊。”
“哎,还能买棉花,穿棉衣。”
粮食这东西,谁都不嫌少的。
其他人都如此挂念,官田上的温书吏肯定更加上心。
这温书吏本就是培育粮食出身的。
去年让他提前照顾棉花,就能看出来他的实力。
今年接手麦子时候,更能显出他的专业。
这也是纪楚不用担心的原因。
他手下众人,个个都是有真本事。
话是这么说,但麦子收获的时候,他还是在官田等着称重。
现在的麦穗已经干了,收割下来之后,直接打谷成粒,然后就能称重。
在这里干活的,全都是流放犯人。
对这些犯人们来讲,他们自然也希望产量能高一点。
这样的话,肯定能给他们记上一功,也能快点被赦免。
被赦免,几乎成为他们的执念了。
以前看着家里的佃户奴仆,大家心里还疑惑。
他们有吃有穿,跟着自家难道不好吗,怎么个个想脱离,还想成为平民。
真到自己身上,才知道有身份户籍有多重要。
或许,以前不是不知道重要。
只是觉得自己身份高贵,一辈子不会沦落到这种境地,才会高高在上说身份没用吧。
现在终于有被赦免的机会,仅仅是机会,他们也会好好抓住。
不少锦衣玉食的人,甚至为了能多干点活抢破头。
没办法,他们知道正常的生活是什么样,就更难忍受现在的日子。
纪楚眼神扫过这些流放犯人,心道,劳动改造果然是最有用的,扔田里干会活,什么人都老实了。
不过纪楚更多精力,还是在看大家割麦子。
生长周期比其他地方长的麦子,看起来果然更饱满。
金灿灿的麦子,实在是喜人。
温书吏强忍激动道:“大人,属下预计,这一亩地的产量,肯定是比曲夏州那边要高的。”
一个是,这地方土地肥沃,以前都没怎么种过庄稼,土地肥力足够。
二是生长周期长,自然产量高。
这两点都很好理解,加上温书吏种田的本事,产量要比其他地方高,也是理所应当。
只是到底有多高。
还要等重量出来。
纪楚跟李师爷稍稍叹口气。
从纪楚做官开始,无论坐到什么位置,每年最关注,也不可或缺的,就是粮食产量。
他做了多少年的官,就关注了多少年。
放在现代,他那个时空的国家,多数人已经不用为粮食发愁。
大家已经在强调营养过剩跟营养均衡。
甚至一些小孩子,连饿肚子是什么意思,都不太能理解。
但在其他地方,以及这个时空的平临国,吃饭问题依旧是头等大事。
对于昌河州这种能吃饱饭的地方,却也只是高粱饭管够。
想要再吃点好的,却是艰难的。
而且麦子产量提高,不仅意味着更多人能吃到白面。
更意味着,他们可以解放更多精力,放在棉花种植上。
棉花产业,就会是这里的支柱产业。
西北一带的棉花自产自销的,已经很成功了。
只是不够更多人用的。
滇州棉也很好,棉花路在明年建成之后,西南东南一带的棉花行业,会靠他们。
而北方的棉花,主要就看他们昌河州,以及昌河州周边。
这是一个直到后世,依旧蓬勃的行业。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