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打下了一块地盘,她掌握了一支军队,她还获得了百姓的拥戴。虽然敌军依旧猖獗,朝廷只会拖后腿,但似乎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走。
除了,云筝不再是从前的云筝了。
她开始惜命,开始多疑,她不再意气用事,随时准备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豪赌。她变成了一个执棋者,在意的不是几个子的得失,而是整个棋盘的大局。
对于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来说,以上特质无疑是好事。
她惜命并非贪生怕死,而是在她死后无人能接任她的位置,她此前的所有努力将会瞬间化为泡影;她多疑是因为蛋糕做大了,利益面前人心会变,她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
云筝并非常胜将军,她也打过败仗。她遇到过最坏的局面,就是己方士兵溃逃,亲卫全部牺牲,只有她一个人活了下来,回到她的大本营。
这场戏当时被称为“如梦令全剧最虐的一段”,虽然这个记录后面被其它情节打破,但我每次回想起来,心脏还是有点抽痛。
极致的悲伤和怒火并不需要靠吼叫来表现,她只是握紧了手中的长枪。她的眼泪顺着脸颊流淌,就像是没拧紧的水龙头,泪珠源源不断往下掉。
泪水只是她的生理反应,忍耐才是占据她全部心神的情绪。
她就像一只困在牢笼里的猛兽,拼了命想要冲出笼外。即使不调动守军,即使孤身一人,她也会用自己的本能厮杀到最后一刻,只为了啃咬下敌人的血肉,完成一场轰轰烈烈的复仇。
在凌穗岁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演员的演技可以好到这种程度。镜头每次给她特写,我的身体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颤抖,心里有个声音跟着呐喊:“做点什么!什么都可以!”
云筝太想为牺牲的人报仇了,我甚至可以感觉到,这个在战场上抛洒热血的战士,其实以独自苟活为耻。
但困住她的牢笼,并不是敌军的铜墙铁壁,而是她手中的权力和责任。
有些人会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成长”,他们说岁月会磨平棱角,破茧才能成蝶,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到彩虹,失败经验的累计才能换来下次成功……
以上说法或许正确,但我始终觉得很遗憾——初见时勇敢无畏的云筝将军,在白纸黑字的史书记载中,慢慢失去了她的个人色彩。
她明白她的肩上背负着什么,所以不再把自己当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权力的化身和使用它的工具。她残忍地刨除了自己的私人感情,希望把所有决策都建立在“绝对理性”的基础上。
为了稳定大局,她可以先不清算给她拖后腿、背刺过她的部下,放弃追究害死金盏的凶手,默许贪官奸臣继续猖狂,甚至还背上了“同流合污”的骂名。
她能怎么办?打仗是有消耗的,是需要用国力去填的。她当然可以掀翻桌子撕破脸,但之后呢?任由敌军把这里当成后花园,可以随意劫掠抢夺吗?
她的决策是理性的,也是最符合当下利益的,但这不意味着她的内心不会痛苦。
每一个“正确”的选择,都是对她的凌迟。她的良心,她的道德,她的感情都不允许,但只要这是她能得出的最优解,她就必须压制住内心的猛兽,做出以上决定。
那笼中的猛兽该去向何处?它不能攻击敌人,就只能攻击云筝。
她的灵魂每天都在被啃咬,被撕扯,布满了密密麻麻的伤口。她鲜血淋漓,行将就木,却没人能为她包扎,给她疗伤。
即使在后面的剧情中,她的名声得以恢复,作恶者迎来了正义的审判,但这些残忍的决定带给云筝的创伤,也永远不会被抚平和愈合了。
从封建王朝层面的宏观叙事来看,《如梦令无疑是一部happy ending的作品。在民族危难之际,有云筝这样的人挺身而出,挽大厦于将倾,这是这片土地和人民的幸运。
但凭一个人的血肉之躯,又怎么能承受得起时代洪流的冲击呢?哪怕只是一粒小小的尘埃,落在普通人的肩上,也会有千钧之重。
时代选择了云筝,这是王朝的中兴史。从此“云筝”成为了一个传奇,一个符号,而她本人鲜活的灵魂,只能在盛大隆重、鲜花漫天的庆典中,悄无声息地走向悲剧。
我还记得她,可也仅仅是我记得。
我很想说,云筝,如果有下辈子,你就做一个普通的女孩吧。
但她不会这么想。我知道,云筝后悔自己做过的每一个决定,但如果能重来,她还是愿意走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只为了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都能有光明灿烂的未来。】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